惠安校服產業邁向新時代
?
2月27日-28日,中國校園服飾產業基地(惠安)投資洽談暨校服2018新品發布會在我縣舉辦。會上,中國教育裝備行業協會領導授予我縣“中國校園服飾產業基地”,這標志著中國校園服飾產業基地正式落地我縣、“校服之都”品牌已然打響。以中國校園服飾產業基地的建設為契機,我縣校服產業邁向現代化、品牌化、國際化的步伐將更加有力。(除署名作者外,本版圖片均為鄭詩怡拍攝)
中國校服產業基地為何花落惠安
“中國校園服飾產業基地的建立是大勢所趨。”國資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國稱,由于時代的發展,過去單一、守舊的校服不能順應市場潮流,人們對校服的面料、款式、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這也給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據了解,我國目前在校中小學生人數已經超過2億,國內校服市場規模已接近千億元大關。業界預計,到2025年國內校服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500億-2000億元。“此為天時也。”
何為地利?“惠安有良好的產業基礎,抓產業集群發展很有優勢。”中國城鄉統籌科學發展工程辦公室主任陳運高對我縣校服產業的實力表示認可。據悉,我縣校服產業萌芽于80年代,歷經30多年發展,目前縣域內校服生產相關企業400多家、縣域外惠籍校服企業近500家,年加工校服1000萬套以上,年產值近10億元。市場涵蓋福建、黑龍江、山東、河南、甘肅、湖北、江西、四川、云南等20多個省(市、自治區),總產量約占全國一半以上,目前已經形成集面輔料、研發、生產、銷售、物流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高速發展的同時,惠安的校服產業也面臨著轉型升級的瓶頸。“惠安校服產業基礎良好,但是以中小企業為主,比較分散,缺乏具備全國性影響力的龍頭企業。”與會專家指出了當前我縣校服產業存在的問題。而中國校園服飾產業基地的落成,正是恰逢其時、乘勢而為,將進一步打響中國校園服飾產業基地品牌,推動完善校服產業鏈條,彌補企業研發短板,做大做強惠安校服產業。
專家為基地建設支招
集中力量 打響品牌
品牌是企業的靈魂。“惠安的校服產業做得這么好,我也是最近才知道的”,不少與會專家在研討會上表示,惠安校服產業的品牌知名度與強大的產業實力不相匹配,亟需打響自己的品牌。
“一定要在品牌上有所突破。”國家工信部消費品司原司長張莉指出,品牌打造需從產品質量、創新、市場快速反應能力、社會責任、品牌文化入手,加快培育一批知名度高、美譽度好、競爭力強、附加值高的校服企業品牌。
在品牌打造中,企業的研發設計能力是重要的一環。目前,國內校服企業加工能力強、研發能力弱,已成為制約校服產業向品牌化、國際化發展的一大瓶頸。對此,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楊金純認為,強化校服產業的原創能力至關重要。應主動引進國內優秀設計師、工作室,同時加強與國內藝術設計院校人才的對接,以人才促發展。
打造現代產業體系 完善公共服務
實現校服產業現代化,是中國校服產業基地建設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國家工信部消費品司原司長張莉指出,要充分重視現代產業體系和運營模式的打造,形成“一個主題產業園、一個孵化基地、一個核心平臺、一支產業基金、一個服務中心、一批龍頭企業”的完整產業鏈。
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離不開公共服務配套的支持。財政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PPP研究所副所長羅建鋼指出,在引導機制、政策優惠、人才服務機制建立等方面,需要政府積極溝通、主動“搭臺”,為企業提供相應的服務。中國服裝協會副秘書長檀安慈則認為,行業協會也應充分發揮引導作用,指引惠安校服企業參與校服產品國家標準、行業設計標準的制定和完善,搶占質量先機,并逐步發展校服文化。
發揮平臺優勢 提升影響力
中國校服產業基地的落成,為惠安乃至全國校服企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充滿機遇的平臺。國資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國指出,要強化平臺意識,充分利用中國校服產業基地這一平臺,整合惠安校服企業資源,統籌規劃、系統設計、抱團發展,從而進一步打響惠安校服品牌,讓惠安“校服之都”的名片更加閃亮。
全國學生裝企業家聯盟主席吳世香建議,在中國校服產業基地的建設中可以增加研學旅游、校園服飾展示區,讓游客更好地了解傳統校園服飾的發展歷程,實現產業發展與人文關懷齊頭并進,進一步提升基地的吸引力、影響力。(鄭詩怡)

中國校園服飾產業基地建設研討會(鄧文祥攝)

中國校園服飾產業基地(惠安)項目投資意向簽約儀式




|